古代为什么基本没有巷战?往往都是城破了兵将就溃散再无战斗力,为什么不能组织巷战节节抵抗?

摩比网 2022-05-30 05:45 编辑:柯行 150阅读

因为古代完全没有巷战的理由!

大家想想看,古代城市和现代城市有一个很大的区别,那就是没有高高的城墙和绕城的护城河。这个原因很简单,古代是冷兵器时代,面对冷兵器,高大坚实的城墙,可以说是守城一方最大的依仗,也是最坚固的屏障。无论对方用何种武器,刀枪剑戟,都无法破开城墙的防御。

所以,古代攻城,只能通过云梯等方式,翻越城墙,或者通过挖地道的方式,进行偷袭。从没有哪次打仗会出现攻击一方挖城墙的情况出现。这也是为何兵法中说十倍于守城者才能攻城的原因所在。因为冷兵器时代,受制于武器的威力,面对城墙这种庞然大物,根本就束手无策。

而一旦破开了城墙的防御,接下来我们看到的便是守军四处逃散的场景,极少会出现现代战争中巷战的局面。原因是守军既然已经失去了最大的依仗,那么哪里还有能坚持下去的勇气。所以,此时城墙带来的不仅是物理上的防御,更是心理上的变化。

没有攻破以前,若非攻方人数太多,或者其他原因,那么守方一定占据着极大的心理优势。既然连《孙子兵法》都这么说,那么肯定错不了。

但是一旦城墙被占据,攻守双方的心理状态会发生急剧变化。对于守方而言,最大的依仗没了,那还有什么能抵御对方?三十六计走为上计。对于攻方而言,对方最大的依仗没了,那还有什么可怕?当然是越战越勇。

那么古代有没有巷战一说呢?是有的。

巷战,最早见于宋赵升《朝野类要·帅幕》:“巷战,城市之内接战也。”在其后的文献里《新五代史·杂传·范延光》:“汴兵望见天子乘舆,乃开门,而延光先入,犹巷战,杀伤甚众。”明朝的张煌言《滃洲行》:“又闻巷战戈旋倒,阖城草草涂肝脑。”可见巷战在古代是存在的,并被记入了各种文献当中。一直到清朝的徐珂在《清稗类钞·战事类》里总结出技击能力强是利于巷战的,也就是单打独斗的能力在这种街头巷尾的零星战斗中尤为重要。

而古代军队对于个体的能力要求其实并不是非常高,而对于大规模协同作战的要求则要高上很多,巷战的要求恰好与此相反,所以不会成为主流。除此之外,如果攻方对这座城市并没有太多兴趣的话,那么纵火焚城是经常会做的事情。中国古代建筑多为土木结构,难以经受大火的侵袭。只要点上一把火,根本就不存在巷战的环境条件了。

现代战争则不然,使用的武器,建筑物的材料结构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。再加上现在一般不会出现屠城的情况,以免在道德上占据不利地位。所以,巷战变得越来越激烈和重要。

新搜神记,用科学和历史打通神话的任督二脉。

其实有巷战的,只是题主没有注意到。比如“八王之乱”中,淮南王司马允和赵王司马伦就爆发过一场巷战,以赵王的丞相府为交战场。司马允万箭齐发,司马伦依靠府中大树为屏障抵挡,险些丧命。后来齐王司马冏和长沙王司马乂也爆发过巷战。

不过题主有这样的想法也未必无因。因为大部份时候城墙攻破了,战争也就结束了。巷战是相对较少,其实无外乎以下的原因。

1、战斗属于统治者内部斗争。这其实是经常有的事,双方都不怎么得到老百姓拥护,当然不能发动老百姓。

2、有比较仁慈的守城者以自己败亡为代价,不牵连老百姓。

3、这是最重要的原因,那就是大部份时候,攻城者根本用不着巷战,事实上有两种可能。第一,守城方在战斗中已经耗尽了所有的资源,包括建筑。

须注意,建筑也可以用于战斗中。据说当智伯攻晋阳时,赵襄子让下属把房屋的墙壁都拆了,用里面的竹筋作成弓箭。石头可以直接当礌石用,金属更可以制成武器。这样惨烈的大战结束后,城里基本也会成为一片瓦砾,又用什么来巷战?

第二个可能就是攻城方其实根本不用巷战,他们只要放火烧城,主要用木建筑构成的房屋几乎就会成为死地。象汉灭南越之战,就很好地利用了这一策略,攻入城的杨仆军放火烧城,迫使南越人投降。

中国古代的木建筑的施工周期是很短的,就算紫禁城,也不过修了五年,很容易就重建了。如此以来,除非房屋中有特别重要的人物,比如说皇帝之类。与其一条街一条街打阵地战,消耗珍贵的士兵的生命,还不如一把火烧了干净。

其实还有第四个可能,那就是战胜方掩盖巷战的事实。象宋朝平晋阳,宋太祖是毁灭了整座城市,采用了火烧水淹的方法。这恐怕不怎么光彩。因为古代君主喜欢吹嘘自己是“仁义之师”,这样的军队是不应该受到老百姓的抵抗的。如果有这样的事,多半会尽力掩盖。